2010年兩會上,有人大代表提出了因應資源短缺的“再制造”提案,認為當前全球資源缺乏,已經出現了包括能源短缺、鋼材短缺、礦石短缺等跡象,與耗費大量的原材料進行加工制造相比,再制造具有多方優勢:從成本方面講,再制造產品的成本僅僅是原型產品的一半;同時,再制造產品可節省材料70%,并實現節能60%。因此,“再制造”成為其應對資源短缺的最佳方式。
作為國內的鋼鐵需求大戶,具體到汽車行業,我國每年報廢汽車約為200萬輛,但報廢汽車產品回收還屬于朝陽產業,發展汽車配件再制造的潛力非常大。因此,再制造不僅可以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也能同時獲得不可估量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這在提倡綠色制造的今天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目前,國際巨頭已經按捺不住,要大踏步地走進這個剛剛起步的市場。
“再制造”模式背后的綠色制造是中國汽車產業未來發展的新方向。從汽車的回收到再生產的各個環節充分做到了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并通過科技創新實現環保節能,將綠色制造的理念,貫穿整個汽車制造過程,使得“再制造”具有重要的戰略性意義。目前,國內已經在汽車零部件領域展開課題立項研究,據稱,研究成果今后可在多領域廣泛推廣應用。
據了解,目前一些國外的產業巨頭已經涉足我國的“再制造”領域。比如,卡特彼勒公司就在國內成立了一家合資子公司,專業從事于柴油發動機和零部件的再制造服務。然而,據權威機構預測,我國目前“再制造”市場并不大,每年的規模約為100億美元,較一個國際零部件巨頭的再制造業務還小很多。因此,對于諸多汽配企業而言,“再制造”領域不僅僅是節約成本,減輕企業壓力的方式,更是一種企業發展的利潤源。
不過,新的領域的產生也將伴隨著一系列的問題。有專家介紹稱,社會上相當部分人群,對“再制造”產品的性能、效能及售后服務等還缺乏應有的認識和了解。加之,國家目前尚未對“再制造”產品制定統一的質量標準,致使用戶在是否使用“再制造”產品上顧慮重重,等待觀望,認同度低。這樣就形成了多年來社會車輛在報廢時,只能賣給當地的報廢汽車拆解企業的現狀。這也在根本上導致再制造企業“原料”來源渠道單一,應有的資源渠道受到限制,很多可用資源不能得到及時的回收利用,造成社會資源的嚴重浪費。
雖然,“再制造”領域存在這樣那樣的困境,但行業的前景普遍為專業人士所看好。中國工程院院士、裝甲兵工程學院裝備再制造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主任徐濱士表示,隨著我國進入機械裝備和家用電器報廢的高峰期,再制造產業在社會、資源、環境效益等方面的優勢決定了再制造勢在必行。對于剛起步的中國再制造產業而言,蘊藏巨大潛力。
據了解,早在2005年,美國的再制造產業規模就已經達到了750億美元,其中汽車和工程機械再制造占總產值的2/3以上。
|